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明明(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210038))
    生物学教学    2011, 36 (1): 28-.  
    摘要2982)      PDF (68KB)(5634)   
    本节教学以细胞学说的建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为主线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让学生参与科学发展进程中每一发现及结论的讨论与思考,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曲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王胜海(山东省高青县高城镇初级中学)
    生物学教学    2008, 33 (10): 30-.  
    摘要119)      PDF (107KB)(770)   
    生物学概念是构成生物学教材各章节的基本骨架,是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实现迁移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概念是一种理性知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代表着一种本质和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正确思维的结晶。课堂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掌握了基本概念,方可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概念教学,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实现概念获得的自觉化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范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对概念进行假设、验证,从而获得正确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高获得概念的有效思维策略,形成自觉掌握方法、自主探究、形成概念、掌握概念,提高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有效机制。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自觉获得生物学概念。例如: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概念的教学,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鲜活的图片,如:北极熊、蝗虫、雷鸟和比目鱼的体色;黄蜂、瓢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植物营养液的配制与应用
    马宗琪,邱念伟(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2): 57-.  
    摘要135)      PDF (133KB)(664)   
    本文介绍了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了其在科研、教学和生产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杂交水稻育种的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
    孙立宏(陕西省澄城县澄城中学)
    生物学教学    2007, 32 (12): 59-.  
    摘要5822)      PDF (358KB)(2230)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本文从高中相关知识对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进行了解释。1三系法图1三系法通过杂交的方法生产的杂交种要直接用于大田生产,需要的种子数量很大。要杂交就要避免母本自交,则需对母本去雄,如果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去雄,对于玉米等雌雄同株异花的作物,还较容易;但对水稻、小麦等雌雄同花而花又很小的作物,就比较困难。科学家发现自然界中有雄性不育的植株———雄蕊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花粉,可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而产生种子。同种植物中具有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性状的植株群体叫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有了不育系用于杂交育种,就免除了人工去雄工作,节省了劳力、保证杂交种的纯度。不育系的产生其实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研究表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它们的雄蕊是否可育,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其中,细胞核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并且R对r显性;细胞质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在上述四种基因关系中,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2013, 38 (3): 36-37.  
    摘要1921)      PDF (387KB)(2491)   
    以学生讨论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修正并总结,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并能动手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探究教学设计
    庄玉珠, 李增光
    生物学教学    2015, 40 (5): 37-39.  
    摘要1663)      PDF (183KB)(3304)   
    通过自主探究氨基酸的结构,分析推理脱水缩合的原理,类比操作,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和阅读归纳蛋白质的功能四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的探究教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如何利用重组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
    生物学教学    2013, 38 (3): 73-74.  
    摘要552)      PDF (440KB)(904)   
     本文简要介绍3种产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策略以及如何促进融合蛋白的分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应用问题串进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
    潘金元
    生物学教学    2015, 40 (4): 28-29.  
    摘要1429)      PDF (124KB)(2656)   
    本文以探究式教学为指导,以“假说-演绎法”为主线,采用“问题串”的教学策略,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的教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关于噬菌体的几个问题
    张长江,李进京(河南省汝阳县三屯初级中学;河南省汝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生物学教学    2008, 33 (12): 54-.  
    摘要127)      PDF (91KB)(264)   
    1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高中阶段学习了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及烟草花叶病毒等知识,往往可能产生这样的印象,认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就是DNA。事实上噬菌体只是一类病毒的统称。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胞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噬菌体颗粒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一般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和丝状体,迄今已知的噬菌体大多数是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绝大部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如在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所做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位科学家所用的噬菌体为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其遗传物质就是双链DNA。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或RNA。如以沙门氏菌属为宿主的ΦX174噬菌体为单链DNA。f2、MS2噬菌体的遗传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植物SOD的基因表达、活性调节及抗逆作用研究进展
    丁义峰, 靳萍, 刘萍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7): 6-7.  
    摘要526)      PDF (165KB)(3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peroxide dismutase,SOD)是植物细胞清除氧自由基伤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植物SOD的基本性质、基因表达、活性调节以及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洪永清
    生物学教学    2015, 40 (1): 29-31.  
    摘要1134)      PDF (285KB)(1630)   
    以探究式教学为课堂教学主线,通过观察渗透现象,探究动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实施“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习得相关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常见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比较
    莫继先,王志刚,王昌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1): 42-.  
    摘要153)      PDF (250KB)(274)   
    本文对8种常用的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浅析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演生成, 宋浩银, 高静
    生物学教学    2015, 40 (11): 64-66.  
    摘要314)      PDF (175KB)(253)   
    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过程包括抗原的加工提呈和抗原的识别;T细胞活化阶段涉及CD4+/CD8+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分化;抗原清除的过程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别发挥不同的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对“走进细胞”一章的课堂教学建议
    晋安辉, 岳良举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5): 24-25.  
    摘要1265)      PDF (139KB)(1319)   
    本文分析了“走进细胞”栏目在课堂教学中地位和作用,阐述了教学三维目标,提出了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实施核心概念的教学;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中应关注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教学,实现初中到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教学设计
    浦玲
    生物学教学    2015, 40 (12): 36-37.  
    摘要921)      PDF (456KB)(1469)   
    以“萤火虫发出荧光”为主线,串联与ATP相关的各个知识点,通过分析资料、“实验探究”和“实验再探究”等手段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此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意义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细胞膜”一节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王淑贞
    生物学教学    2014, 39 (3): 27-29.  
    摘要1033)      PDF (321KB)(1283)   
    本设计由观察实验引入探究主题,以动手操作、资料分析、合作探究和概括归纳等课堂活动完成“细胞膜”一节的探究式教学,从而实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2013, 38 (8): 26-27.  
    摘要623)      PDF (275KB)(309)   
    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植物细胞具有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在探究现象发生原因的过程中重点学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步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教学设计
    杨术芹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10): 37-38.  
    摘要1092)      PDF (131KB)(1283)   
    采用自主学习、边做边学、问题导学、游戏互动等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将全体学生凝聚到学习活动中来,分享体验学习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免疫调节”一节的教学设计
    王建平(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武邑中学)
    生物学教学    2011, 36 (3): 40-.  
    摘要455)      PDF (99KB)(1010)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并结合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用实例和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抽象过程,并加以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设计例析
    毛安福(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434200))
    生物学教学    2010, 35 (10): 48-.  
    摘要136)      PDF (436KB)(231)   
    本文以例析的形式、实验设计的角度来分析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室内观赏植物净化甲醛污染作用研究综述
    闫生荣, 谭维维, 杨春和, 张跃群, 花海蓉, 吴平, 周青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5): 48-50.  
    摘要574)      PDF (243KB)(260)   
    本文阐述了室内观赏植物吸收、代谢甲醛及抗甲醛胁迫能力研究的进展,对强化室内观赏植物抗甲醛胁迫和降醛能力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室内甲醛污染植物净化研究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节(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吴晓霞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9): 17-18.  
    摘要921)      PDF (285KB)(995)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学、探究、合作及交流式学习,教师在其中点拨并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植物光呼吸的生理意义
    刘萍,丁义峰(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乡  (453007))
    生物学教学    2010, 35 (10): 6-.  
    摘要623)      PDF (161KB)(294)   
    光呼吸是植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提高抗逆性等而形成的一条代谢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光呼吸的生理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眼和视觉”一节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李金月 刘 桦
    生物学教学    2020, 45 (6): 43-45.  
    摘要347)      PDF (2916KB)(134)   
    结合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5EX设计模型,对“眼和视觉”一节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设计了进入情境与提出问题、工程设计与技术制作、探究学习与数学应用、知识扩展与创意设计、多元评价与学习反思5个教学环节。通过“慧眼识睛”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工程设计进行眼球模型的拆解和拼装,借助物理学实验模拟探究晶状体的作用,进一步设计并制作简易的照相机模型,同时以过程性评价及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渗透眼球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细胞增殖"一节的教学设计
    邵万亮(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315600))
    生物学教学    2010, 35 (10): 46-.  
    摘要734)      PDF (146KB)(1391)   
    本文以浙科版"细胞增殖"为例,对教材、学情进行了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建构教学法为导向、突出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植物顶端优势调控研究概述
    王宝增 安 康
    生物学教学    2020, 45 (3): 2-4.  
    摘要440)      PDF (2256KB)(132)   
    生长素是控制顶端优势的主导因素,细胞分裂素和独脚金内酯也参与顶端优势的调控。近年的研究发现,除了植物激素外,蔗糖也能作为信号分子调控顶端优势。本文概述了植物顶端优势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谈植物对蔗糖的利用
    李江肃
    生物学教学    2012, 37 (5): 62-64.  
    摘要399)      PDF (294KB)(240)   
    本文从植物能否吸收蔗糖和植物如何利用蔗糖两方面,探讨了植物对蔗糖的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酶的作用和本质”一节的教学设计
    李雪姣(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
    生物学教学    2011, 36 (12): 31-.  
    摘要764)      PDF (155KB)(1342)   
    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整个代谢部分教学内容的基础,其中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和酶本质探究的科学历程两部分知识又是研究酶的基础,是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已经学习多种消化酶在食物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相关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对"酶的本质"的教学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酵母菌
    丁红(河南省邓州市花洲实验高级中学)
    生物学教学    2009, 34 (5): 74-.  
    摘要3286)      PDF (116KB)(23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都离不开酵母菌。为了让学生对酵母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将有关酵母菌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汇总。1酵母菌的分布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温暖潮湿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因而有人称其为糖菌。在牛奶和动物排泄物中也可找到[1]。但它们既怕过冷又怕过热,所以市场上出售的鲜酵母一般要保存在10℃~25℃之间。2酵母菌的形态、大小、结构酵母菌是一种显微镜下可见的单细胞微生物,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大个子”,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型、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酵母菌细胞核与细胞质有明显的分化,个体直径比细菌大几倍到十几倍。一般为1~5μm×5~30μm,最长的可达100μm。酵母菌无鞭毛,不能游动。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核糖体等,有的还具有微体,如白假丝酵母。酵母菌细胞壁的厚度为25~70nm。重量约占细胞干重的25%,主要成分为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和几丁质(总共超过90%)[1]。3酵母菌的分类、生态学地位酵母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一个形态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DNA复制的方向为何总是5′→3′
    黎小军,陈慧
    生物学教学    2007, 32 (12): 48-.  
    摘要3746)      PDF (287KB)(406)   
    DNA半保留复制时,DNA的两条链都能作为模板,同时合成出两条新的互补链。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链的走向为5′→3,′另一条链为3′→5′。但是,所有已知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都是5′→3,′而不是3′→5′。为了解决DNA在复制时两条链如何能够同时作为模板合成其互补链这个问题,日本学者Okaza-ki等提出了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图1)。图1 DNA半不连续复制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每次讲到DNA复制方向都是从5′→3′时,就经常有学生提出类似“DNA复制的方向为何总是5′→3′”,“为何所有已知的DNA聚合酶的延伸方向都是5′→3,′生物体为何没有演化出一种能使核苷酸按3′→5′方向聚合的酶,从而使后随链的合成也是连续的呢”的问题。DNA的半保留复制和半不连续复制在任何一本生物化学课本上都能查阅到,但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DNA聚合酶的延伸方向都是5′→3,′而不是3′→5′”这一个问题。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所有已知的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子链从5′→3′方向延伸,这种方向性是其在生物进化中保留的、深刻的、选择与适应性特征,有着深刻的化学及生物学功能的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