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本举. “孟德尔定律”教学的再思考[J]. 生物学教学, 2021, 46(3): 26-29. |
[2] |
杨威. 基于“测交子代比”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J]. 生物学教学, 2017, 42(9): 47-48. |
[3] |
李明海, 王立乾. 选择运用杂交、自交或测交方法解题时应遵循的原则[J]. 生物学教学, 2017, 42(4): 71-72. |
[4] |
黄琴. 测交实验方案的由来#br#[J]. 生物学教学, 2017, 42(11): 63-64. |
[5] |
王国栋. 对假说-演绎法的解读[J]. 生物学教学, 2016, 41(4): 72-. |
[6] |
李福琴. 体验测交实验的模拟实验设计[J]. 生物学教学, 2016, 41(2): 42-42. |
[7] |
李方杰, 薄鹏飞.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设计的思辨之美[J]. 生物学教学, 2015, 40(2): 61-62. |
[8] |
潘金元(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41000);安徽省望江中学 (246200)). 浅谈测交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 2010, 35(11): 52-. |
[9] |
蔡宝宏(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063000)). 例谈测交子代的表现型比例[J]. 生物学教学, 2009, 34(11): 45-. |
[10] |
欧元亮(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孟德尔为何要用测交试验来验证F1的基因型?[J]. 生物学教学, 2007, 32(9): 66-. |
[11] |
任守运(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对高中《生物》新教材中一图解的商榷[J]. 生物学教学, 2002, 27(7): 38-39. |
[12] |
刘石奇(湖南省泠水江师范学校). 验证分离规律的家蚕体色杂交法[J]. 生物学教学, 1998, 23(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