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 ›› 2009, Vol. 34 ›› Issue (2): 65-.

• 教学参考 • 上一篇    下一篇

 “春捂秋冻”话科学

    

  1.  
  • 出版日期:2009-02-08 发布日期:2017-06-30
  • 基金资助:
     

 

    

  1.  
  • Online:2009-02-08 Published:2017-06-30
  • Supported by:
     

摘要: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句保健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去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我国是个四季特别鲜明的国家,季节变化对人体有着很大的影响。“春捂秋冻”从生物学、医疗气象学观点来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1春捂春季是由冬入夏的过渡季节,通常是在3~5月份。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影响,体内形成了很复杂的体温调节机制。冬天,为抵御寒冷,人体皮肤的血管、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相对闭锁状态。冬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血管开始舒张,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再加上春天乍暖还寒,气温虽然回升,天气逐渐暖和,但北方冷空气还比较强烈。更何况经过了整整一个冬天,人体的“阴精”耗费殆尽,这时人的抵抗力很差。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虽然从外表上看,人体的精力很好,其实人的内在已经耗空了。过去农村有句话,叫做“春风抬老牛”。牛不是死于寒冷的冬天,而却在春风中死去,其道理就是如此。因此,在“一个疾病多发的季节”,过早地脱去棉衣或...

关键词:  , 伤风感冒  医疗气象学  皮肤血管  古代养生  养生保健  过渡季节  苛疾  阳常有余  黄帝内经  天人相应

Abstract:  

Key words: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