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 ›› 2009, Vol. 34 ›› Issue (2): 77-.

• 读者之窗 • 上一篇    下一篇

 生物学教师应具备的一些物理常识

    

  • 出版日期:2009-02-08 发布日期:2017-06-30
  • 基金资助:
     

 

    

  1.  
  • Online:2009-02-08 Published:2017-06-30
  • Supported by:
     

摘要:  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多掌握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或常识,这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声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以空气或其他物体为介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将这种振动传递到周围的物体或空间。当这种振动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时,便听到了声音。振动的频率不同产生的音调不同。频率越高,听到的音调越高,反之,听到的音调越低。但是,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我们都能听到,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之为次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称之为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类“听而不闻”的。我们在花丛中漫步时,能听见飞舞的小蜜蜂的“嗡嗡”声;蝴蝶上下翻飞却听不到它的声音,为什么呢?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12Hz,该频率低于人耳的听频范围,所以,人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大约为250Hz,在人耳的听频的范围内,所以人能听到蜜蜂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其他动物的听频范围跟人类有所不同。狗、大象、鳄鱼等一些动物能感知次声波,如地震前,地下一般都会产生次声波,对此,人类听而不闻,毫无察觉。而很多动物却能听到,并...

关键词:  , 生物学教师  大气压强  颊窝  课堂教学内容  高温物体  声音频率  毫无察觉  花丛中  光波长  蝴蝶翅膀

Abstract:  

Key words: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