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1995年, 第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5-02-08
  

  • 全选
    |
  • 方志林(四川省重庆师范学校生物系)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质粒的发现可追溯到40年代.1946年美国遗传学家LederbergTatum在研究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过程时,发现遗传物质的传递总是单向的,只能由供体菌向受体菌转移.这一特性后来确定是由F因子引起的.F因子又叫性因子,其遗传行为和特点明显有别于细菌染色体.因此,Lederberg等推测它是独立于染色体外的DNA分子,并提出质粒(Plasmid)这一概念,代表存在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我复制的遗传单位.现已习惯用来泛指细菌、放线菌和酵母中染色体外的DNA分子

  • 梁润梅(山西省太原师范专科学校)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刚荣(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是抗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这在人体和动物方面已进行过深入研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植物体是否也具有免疫功能?是否也能产生抗体来,抵抗病原体侵袭呢?植物与其它动物一样,同样具有一整套抵御不良环境的机制.在抵御病原体侵害的过程中,植物的免疫机制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大量病原体的侵袭下,迫使植物在偶然的突变和重组中产生一系列抗病物质与抗病机制.另一方面,在长期进化中,有的病原体通过自身的变异也会适应植物的这一变化.两者互相适应、协同进化,其结果是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分散了,多种病原体侵害同一植物的压力也分散了.也正是由于寄主植物与病原体之间这种互相适应、分化和演变,才使植物面对病原体巨大的侵袭压力而经久不衰

  • 吴士良(上海市高行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亚凡(黑龙江省北安农业学校)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隆裕(江西省宜春市第五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陆苏荣(浙江省鄞县古林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复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掌握新教材时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行强化,保征所获得的知识能够深刻地巩固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得以重新构思和再现.如何用化时少、有新意、收效快、效果高的复习方法,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进行了以下复习方法的尝试.一、整理提纲复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对某章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尽自己的能力来整理这章的知识提纲,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内交流,补充完善.如在复习皮肤”“泌尿系统等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虽然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整理出的提纲有详有略,形式各异,但学生学习较主动,气氛较热烈.经过交流互补,效果良好

  • 史林波(浙江省嵊县石璜镇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革(辽宁省阜新市师范学院)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解志存(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覃发良(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桂田(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认为,教师除了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品质外,还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生物实验教学中常用的观察方法有程序观察、对比观察、显微观察、解剖观察和生态观察.本文试就培养程序观察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一、何谓程序观察在植物学实验中,常要求学生观察某些植物器管或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如观察茎的结构,观察水绵的结构等.在动物学实验中常要求学生观察某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如观察蚯蚓、鲫鱼的实验.这些实验观察通常运用程序观察法进行.所谓程序观察就是指观察要有次序,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次序应该根据所观察的对象来确定

  • 唐美琴(江苏省金坛县华罗庚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变化,生理、智力和思维的发展,高、初中学生对待生物实验将表现许多不同特征.如初中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往往是直觉的,仅对某个实验或某种仪器感兴趣,同时他们的兴趣还会被一些非主要因素如从未见过的仪器、实验材料鲜艳的色彩等所转移;高中学生对于实验一般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知道应通过实验学会什么,解决什么.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学生,由于相互之间学习的动机、学习态度、智力发展及兴趣的不同,在生物实验以至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必然出现明显的分化,同一层次的具有相似的学习规律.探索这些规律,创造条件使学生向积极因素转化,是我们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上述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 吴秀杰(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鹏(四川省南江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冯昌全(四川省岳池县教研室)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娟芬(浙江省温岭师范学校)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859,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的确立.“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是生物科学中的一次伟大变革.但是,当科学家深入到分子水平认识生命时,特别是60年代以来,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对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顺序的确定,以及对多种DNARNA中核苷酸顺序的确定,发现蛋白质中氨基酸替换和DNARNA中核苷酸替换,有许多是属于既非有利也非有害的中性突变.自然选择对它们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那么可信了.下面就来谈谈这方面的若干事实
  • 林三睦(福建省漳州教育学院)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章青(安徽省铜陵县第一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树宏(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国棉四厂职工子弟中学)
    生物学教学. 1995, 20(2):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