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 ›› 2007, Vol. 32 ›› Issue (12): 49-.

• 考试与命题 • 上一篇    下一篇

浅析生物学试题中的“陷阱”

邱玲(浙江省诸暨中学)   

  • 出版日期:2007-12-08 发布日期:2017-06-29

  • Online:2007-12-08 Published:2017-06-29

摘要: 试题中的“陷阱”是指干扰信息、迷惑条件或设置的思维障碍、思考歧路等。试题需要保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在命题中的“陷阱”是不可少的,正像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试题编制的基本要求中强调的,“干扰项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且看上去似乎有理,不要错得太明显”;“应该增大正确项的隐蔽性和错误项的干扰性”。下面就生物学试题中的“陷阱”作一分析,以指导学生提高识别能力,排除干扰。1概念混淆例1: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相当于()A·病原体B·抗体C·抗原性物质D·始终是自身物质分析:错解为B,正确答案为C。病原体是指侵入人体,使人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等;抗体是指在病原体刺激下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损伤细胞原本是体内“自己”的物质,但由于“损伤”“突变”“衰老”等原因而变成非正常细胞,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类物质,即抗原性物质而将其排除。2条件隐含例2:蛔虫细胞内能产生ATP的结构有()①叶绿体②核糖体③线粒体④细胞质的基质A·④B·③④C·①④D·②③④分析:错解为B,正确答案为A。忽视了“蛔虫”这种特殊动物所隐含的条件,蛔虫是异养厌氧型生物,它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它的细胞内无线粒体。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