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Download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 2007, 32(1): 65.
    Abstract (106) PDF (11214)   Knowledge map   Save
     
  • . 2011, 36(1): 28.
    Abstract (3292) PDF (6209)   Knowledge map   Save
    本节教学以细胞学说的建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为主线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让学生参与科学发展进程中每一发现及结论的讨论与思考,体验生物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曲折.
  • ZHUANG Yu-Zhu, LI Zeng-Guang
    . 2015, 40(5): 37-39.
    Abstract (1825) PDF (3623)   Knowledge map   Save
    通过自主探究氨基酸的结构,分析推理脱水缩合的原理,类比操作,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和阅读归纳蛋白质的功能四个教学环节,完成本节的探究教学。
  • PAN Jin-Yuan
    . 2015, 40(4): 28-29.
    Abstract (1539) PDF (2881)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以探究式教学为指导,以“假说-演绎法”为主线,采用“问题串”的教学策略,设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的教学。
  • . 2013, 38(3): 36-37.
    Abstract (2121) PDF (2796)   Knowledge map   Save
    以学生讨论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修正并总结,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并能动手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模型。
  • . 2007, 32(12): 59.
    Abstract (7339) PDF (2719)   Knowledge map   Save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杂交水稻育种的设想,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二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本文从高中相关知识对三系法、二系法和一系法进行了解释。1三系法图1三系法通过杂交的方法生产的杂交种要直接用于大田生产,需要的种子数量很大。要杂交就要避免母本自交,则需对母本去雄,如果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去雄,对于玉米等雌雄同株异花的作物,还较容易;但对水稻、小麦等雌雄同花而花又很小的作物,就比较困难。科学家发现自然界中有雄性不育的植株———雄蕊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花粉,可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而产生种子。同种植物中具有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性状的植株群体叫雄性不育系(简称不育系)。有了不育系用于杂交育种,就免除了人工去雄工作,节省了劳力、保证杂交种的纯度。不育系的产生其实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研究表明,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作物,它们的雄蕊是否可育,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含有决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其中,细胞核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并且R对r显性;细胞质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在上述四种基因关系中,细...
  • . 2012, 37(2): 57.
    Abstract (179) PDF (1972)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介绍了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简要介绍了其在科研、教学和生产中的应用。
  • Biology Teaching. 2020, 45(11): 6-10.
    Abstract (641) PDF (1922)   Knowledge map   Save
    《生物与环境》教材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内容,分为4章,按照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的顺序编排。教材体现了系统观、生态观、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注重训练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建立模型、理解因果关系等;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数量,提高活动的开放性;并从培育爱国情怀、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技术价值观方面体现社会责任素养。
  • .
    Abstract (965) PDF (1860)   Knowledge map   Save
    基于“珍爱生命,调节生理,健康生长,维持生态”的生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并通过收集信息、观察类比、分析资料、建构模型、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有效达成“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的教学目标。
  • HONG Yong-Qing
    . 2015, 40(1): 29-31.
    Abstract (1359) PDF (1810)   Knowledge map   Save
    以探究式教学为课堂教学主线,通过观察渗透现象,探究动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实施“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习得相关知识的同时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 LI Shu-Mei, ZHAO Hui
    . 2012, 37(11): 60-62.
    Abstract (744) PDF (1707)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概述了弓形虫的生活史、致病机理、危害、传播途径以及对弓形虫的预防措施。
  • PU Ling
    . 2015, 40(12): 36-37.
    Abstract (1001) PDF (1552)   Knowledge map   Save
    以“萤火虫发出荧光”为主线,串联与ATP相关的各个知识点,通过分析资料、“实验探究”和“实验再探究”等手段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此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意义建构。
  • . 2010, 35(10): 46.
    Abstract (818) PDF (1529)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以浙科版"细胞增殖"为例,对教材、学情进行了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建构教学法为导向、突出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并对该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 . 2011, 36(7): 39.
    Abstract (795) PDF (1529)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总结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实施过程与收获。
  • . 2009, 34(5): 74.
    Abstract (3925) PDF (1509)   Knowledge map   Save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都离不开酵母菌。为了让学生对酵母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将有关酵母菌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汇总。1酵母菌的分布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温暖潮湿且含糖较多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果园土壤中最为常见,因而有人称其为糖菌。在牛奶和动物排泄物中也可找到[1]。但它们既怕过冷又怕过热,所以市场上出售的鲜酵母一般要保存在10℃~25℃之间。2酵母菌的形态、大小、结构酵母菌是一种显微镜下可见的单细胞微生物,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大个子”,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型、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酵母菌细胞核与细胞质有明显的分化,个体直径比细菌大几倍到十几倍。一般为1~5μm×5~30μm,最长的可达100μm。酵母菌无鞭毛,不能游动。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核糖体等,有的还具有微体,如白假丝酵母。酵母菌细胞壁的厚度为25~70nm。重量约占细胞干重的25%,主要成分为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和几丁质(总共超过90%)[1]。3酵母菌的分类、生态学地位酵母菌不是分类学上的名称,而是一个形态学...
  • YANG Shu-Qin
    . 2012, 37(10): 37-38.
    Abstract (1154) PDF (1501)   Knowledge map   Save
    采用自主学习、边做边学、问题导学、游戏互动等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将全体学生凝聚到学习活动中来,分享体验学习过程。
  • . 2011, 36(12): 31.
    Abstract (844) PDF (1480)   Knowledge map   Save
    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第一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整个代谢部分教学内容的基础,其中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和酶本质探究的科学历程两部分知识又是研究酶的基础,是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已经学习多种消化酶在食物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相关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对"酶的本质"的教学可
  • . 2013, 38(3): 73-74.
    Abstract (743) PDF (1453)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简要介绍3种产人胰岛素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策略以及如何促进融合蛋白的分泌。
  • JIN An-Hui, YUE Liang-Ju
    . 2012, 37(5): 24-25.
    Abstract (1362) PDF (1441)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分析了“走进细胞”栏目在课堂教学中地位和作用,阐述了教学三维目标,提出了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实施核心概念的教学;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中应关注上位概念及下位概念教学,实现初中到高中生物学知识的衔接和过渡。
  • Biology Teaching. 2020, 45(8): 72-73.
    Abstract (1469) PDF (1424)   Knowledge map   Save
    在正确理解渗透压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生活实践,分析了影响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因素。分析指出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会形成水肿,生理盐水的配制主要考虑NaCl的分子密度。
  • WANG Shu-Zhen
    . 2014, 39(3): 27-29.
    Abstract (1136) PDF (1419)   Knowledge map   Save
    本设计由观察实验引入探究主题,以动手操作、资料分析、合作探究和概括归纳等课堂活动完成“细胞膜”一节的探究式教学,从而实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教学效果。
  • . 2012, 37(1): 42.
    Abstract (232) PDF (1329)   Knowledge map   Save
    本文对8种常用的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 . 2010, 35(8): 33.
    Abstract (580) PDF (1306)   Knowledge map   Save
    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明确萨顿的假说,理解摩尔根的实验和结论,解释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从而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的设想、确凿的实验证据、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归纳和画图的能力.
  • . 2008, 33(12): 54.
    Abstract (149) PDF (1296)   Knowledge map   Save
    1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高中阶段学习了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及烟草花叶病毒等知识,往往可能产生这样的印象,认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就是DNA。事实上噬菌体只是一类病毒的统称。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胞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噬菌体颗粒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一般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和丝状体,迄今已知的噬菌体大多数是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绝大部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的遗传物质是双链DNA,如在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所做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位科学家所用的噬菌体为大肠杆菌的T2噬菌体,其遗传物质就是双链DNA。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DNA或RNA。如以沙门氏菌属为宿主的ΦX174噬菌体为单链DNA。f2、MS2噬菌体的遗传物...
  • . 2013, 38(7): 27-28.
    Abstract (1399) PDF (1291)   Knowledge map   Save
    在“糖类”一节教学中按常规的设计很难清晰呈现糖类物质间的关系。尝试使用概念图建构的方式突破教学设计难题,找到知识脉络、重点把握、课堂互动、关系层次的平衡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
  • FANG Yu
    . 2014, 39(9): 46-48.
    Abstract (1111) PDF (1242)   Knowledge map   Save
    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把拉马克进化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区别作为难点,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与交流,在自学、探究、感悟中学习知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 . 2010, 35(5): 34.
    Abstract (753) PDF (1233)   Knowledge map   Save
    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初、高中知识衔接和情境创设导入新课、资料分析中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探究能力、学生展示模型并结合图片讲解结构和组织评价等活动进行有效教学。
  • LIANG Zhi-Wei
    . 2015, 40(7): 42-43.
    Abstract (983) PDF (1193)   Knowledge map   Save
    介绍了上臂伸肘和屈肘简易模型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使得模型更直观、准确地体现躯体运动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共同完成的。
  • LI Zeng-Guang, ZHUANG Yu-Zhu
    . 2015, 40(1): 31-32.
    Abstract (951) PDF (1192)   Knowledge map   Save
    本节教学设计由类比引入探究主题;让学生通过积极联想、独立思考、自主阅读、交流合作、复习计算等课堂活动完成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LI Zan, LI Shao-Jun
    . 2012, 37(10): 4-6.
    Abstract (854) PDF (1171)   Knowledge map   Save
    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与进化上的关系在学术界中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三大假说。本文对这些假说的发展过程与主要思想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 . 2013, 38(4): 33-34.
    Abstract (1355) PDF (1157)   Knowledge map   Save
    以介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为主线,通过情景类比、自主学习、分组抢答、角色扮演四个环节的实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 WU Xiao-Xia
    . 2012, 37(9): 17-18.
    Abstract (963) PDF (1146)   Knowledge map   Save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学、探究、合作及交流式学习,教师在其中点拨并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 . 2013, 38(12): 29-31.
    Abstract (874) PDF (1121)   Knowledge map   Save
    本设计通过简介科学事实引领问题发现;利用角色模拟、小游戏和模型构建等多种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学生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理解,达成教学目标。
  • WANG Ji-Wen
    . 2015, 40(12): 30-31.
    Abstract (965) PDF (1116)   Knowledge map   Save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将在光合作用过程发现的研究中科学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呈现,引发学生不断思考。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逻辑思维路线,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建构光合作用的过程。
  • . 2011, 36(3): 40.
    Abstract (537) PDF (1095)   Knowledge map   Save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并结合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用实例和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抽象过程,并加以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免疫系统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地位。
  •  
    . 2007, 32(6): 7.
    Abstract (728) PDF (1087)   Knowledge map   Save
     
  • DING Yi-Feng, JIN Ping, LIU Ping
    . 2012, 37(7): 6-7.
    Abstract (924) PDF (1076)   Knowledge map   Save
    超氧化物歧化酶(speroxide dismutase,SOD)是植物细胞清除氧自由基伤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植物SOD的基本性质、基因表达、活性调节以及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
  • .
    Abstract (164) PDF (1076)   Knowledge map   Save
    随着地球臭氧层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全球紫外辐射大幅增加。这被认为是导致两栖动物种群数量衰退的原因之一。中波紫外线(UV-B)辐射对两栖动物的影响是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概述UV-B辐射对两栖动物胚胎和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并对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SUN Wei-Qin
    . 2015, 40(4): 17-19.
    Abstract (850) PDF (1070)   Knowledge map   Save
    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通过问题推进的方法组织学生推理分析其遗传方式和遗传特点,并对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进行了尝试。
  • . 2010, 35(10): 6.
    Abstract (994) PDF (1070)   Knowledge map   Save
    光呼吸是植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提高抗逆性等而形成的一条代谢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光呼吸的生理意义.